新疆长绒棉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

更新时间:2025-08-01
新疆长绒棉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 科技成果来源:新疆科技成果库;
地区:新疆
成果名称:新疆长绒棉技术体系构建及产业化
成果完成单位: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;阿瓦提县科学技术局;新疆雅戈尔棉纺织有限公司;阿瓦提县农业局;新疆天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;
成果完成人:田立文;崔建平;林涛;徐海江;徐建辉;宁新民;孔杰;郭仁松;刘素娟;
成果类型:基础研究
技术领域: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
成果简介: 优质原料的生产技术体系构建是纺织工业技术升级的先决条件,没有高档纺纱原料不可能体现世界纺织技术的先进水平,新疆是中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区,发展新疆优质长绒棉产业对中国纺织业走向世界至关重要。该项目针对国内长绒棉缺口大,优质原棉,特别是超级优质长绒棉原料受制于人的局面,依据“原料技术指标确定→品种筛选→配套技术制订→示范验证→良种扩繁→大面积推广→原棉生产→纱线生产”的研发思路,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,主推品种不明确,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不完善,高效良繁技术体系不健全,产业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,开展了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工作。经过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7家单位,9年的不懈努力,项目取得了如下成果1、系统运用全程逆境、异地生态穿梭、模糊综合评价等鉴定技术,选育和筛选出长绒棉新品种6个,(包括培育出优质、高产、多抗长绒棉标志性新品种新海31号),皮棉大面积单产≥120kg/亩,纤维平均长度≥38.1mm,纤维强力≥43.6cN/tex,马克隆值≤4.1,产量、品质明显超越了埃及种植面积最大的GIZA86品种,解决了高档纺纱原料,特别是超高支纱原料品种短缺的问题。2、建立了良繁单株优选指标控制技术和群体一致性量化控制技术,实现了长绒棉“自交混繁技术”的新突破。应用该技术不仅实现了长绒棉良种繁育全程质量控制的目标,而且将原种扩繁周期由过去的5-6年缩短至3-4年,促进了育种科技成果的转化。3、以“长绒棉宽膜双管矮化滴灌技术”为核心,结合“三控三增一优”等多项配套技术,形成了较完善的简化节本、高产优质栽培调控技术体系,兼顾了产量、品质、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性,取得突出的应用效果。4、利用项目区高品质原棉开发出了多类型高支纱线,其中SF300/2、SF300/4超高支纱线生产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,产品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和自治区新产品鉴定证书。5、在长绒棉“品种选育-种子生产-种植管理-皮棉加工-高支纱生产”等各环节,建立有效的技术与产业衔接,推广优质长绒棉及配套技术220.57万亩,使优质棉,特别是适纺超高支纱的优质长绒棉与优质纱在收购、加工、生产等环节实现订单互动模式,实现了种子、皮棉与纱线的大规模产业化,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.50亿元。6、项目形成著作6部,相关技术论文14篇,制订地方标准1套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,植物新品种权1项,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1项,自治区新产品鉴定证书1项,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,极大的丰富了长绒棉产业技术理论;同时项目还引进自治区与地区专家、科技特派员58名,累计培训棉农8万人次,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。成果已完成鉴定,成果属国内首创,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。
成果登记/完成年份:2012年
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科技成果公共数据库,科技成果所有人非我平台所有。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