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成果来源:四川科技成果库;
地区:四川
成果名称:震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的遗传结构
成果类型:基础研究
技术领域:自然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
成果完成单位: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;
成果完成人:侯蓉;张志和;沈富军;杨建东;张亮;张文平;
成果简介:
任务来源:该项目得到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基金以及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共同资助。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:该研究属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领域,应用于大熊猫的科学保护与管理。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采集野生大熊猫粪便和毛发样品,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相关原理提取粪便和毛发dNa,PcR扩增位于编码牙轴蛋(aMEl)第五外显子上的一段同源片段aMElX/aMElY进行性别鉴定,采用微卫星标记结合多管法进行基因分型,利用EXcEl中的MStOOlS插件寻找数据中相匹配的基因型并进行个体识别,使用cERVUS3.0、GENEPOP3.4、FStat2.9.3及StRUctURE等软件分析处理基因型数据,进而对种群的等位基因多样性、杂合度、多态信息含量等参数进行估计。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:用于大熊猫亲子鉴定的微卫星标记主要有:张亚平等(1996)开发的8个GP系列引物;lüZHI等(2001)开发的18个aME系列引物;沈富军等(2005)20个cd系列引物。但是,上述微卫星标记没有经过系统的群体遗传学检测和评估,质量参差不齐:许多微卫星标记具有较高的突变率,还容易出现多重扩增、假扩增、零扩增等现象,给基因分型带来种种困难。该研究是在长期对圈养大熊猫亲子鉴定和谱系分析工作基础上,建立了个体数达110只的大熊猫微卫星数据库,对dyNal磁珠富集大熊猫微卫星标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,最后获得了11个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微卫星标记用于震后大熊猫的调查。在基因分型和个体识别技术上,以往都使用传统的ROX-350或ROX-500来做基因分型,由于这些标准物尺度较大,不同批次、不同系统(如仪器差异、人员更换)的分型产物都非常容易出现系统误差。本率先用PcR产物克隆制备出11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用于野外大熊猫基因型分型,个体识别及数量调查。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大熊猫样品基因分型的准确性,实现了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、遗传结构分析。该次研究初步建立了完善的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、分布调查的技术流程,为今后的持续的大熊猫生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。成果的创造性、先进性:该项研究使用最新研制的大熊猫亲子鉴定试剂盒,有效地对野生大熊猫dNa样品进行基因型分型,个体识别。"5.12"汶川地震后唐家河保护区有42只大熊猫,唐家河保护区大熊猫数量较前有所增加,地震并未造成唐家河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。唐家河保护区大熊猫并未发生遗传分化,洪石河和摩天岭两个区域的大熊猫样本都聚为一个种群,震并未造成唐家河大熊猫种群遗传结构的改变。率先报道震后大熊猫个体数量、分布及遗传结构状况。
成果完成人:侯蓉;张志和;沈富军;杨建东;张亮;张文平;
成果登记/公布年份:2014年
以上信息来自国家科技成果公共数据库,科技成果所有人非我平台所有。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方更正!